贵州省遵义市省级示范高中201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有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等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的积聚(有删改)
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称其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那么,面对越来越多的“蚁族”,社会该如何看待呢?
从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身上,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大学生身价下跌的严重程度,更可以感受大学生群体内心的失落程度。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并且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
“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首先,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在此意义上,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满足或效用。相反,‘公共和个人用于教育的费用,意在获取生产性‘存量’。这种‘存量’包含在人体中,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而这些服务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正是以上原因,家庭千方百计地使家庭成员在踏入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较高层次的学历或学位。但是,“蚁族’的出现,似乎走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其次,“蚁族”是个与流动、社会地位、声望密切相关的问题。社会学家杰克思在《谁将出人头地:在美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一书中,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在上大学费用急剧膨胀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而这张门票是否有效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男子比受过较少教育的男子所从事的职业地位都要高些,挣钱要多些。因此,“蚁族”的出现,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其恶化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否则,与之相伴的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不完备的教育投资环境很难使教育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实际上也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不利。“蚁族’的出现,不仅仅是个体的风险,更是社会的风险,如果任由其叠加,形成积聚效应,不但对个体是一种伤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形成隐患。
1. 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蚁族”,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的又一群体,指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
B.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被称为“蚁族”,是因该群体和蚂蚁“高智、弱小、群居”等特点类似。
C.劳动力过剩,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社会流动乏力,是“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
D.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
2. 下列对“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的积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蚁族”的出现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
B.公众投资教育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C.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
D.“蚁族”的出现,是个体风险,更是社会风险,任由其叠加,容易形成积聚效应。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在劳动力过剩面前是没有区别的。
B.舒尔茨与杰克思都认为公众接受教育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C.社会需要大批人才,大学生就业却难,是因为“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少,渠道不顺畅。
D.只要改善教育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体制,“蚁族”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明宗镇安国,以为中门使,及兵变于魏,所与谋议大计,皆重诲与霍彦威决之。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节度使。固辞不拜,改兵部尚书,使如故。在位六年,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重诲尝出,过御史台门,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重诲怒,即台门斩延而后奏。是时,随驾厅子军士桑弘迁,殴伤相州录事参军;亲从兵马使安虔,走马冲宰相前导。弘迁罪死,虔决杖而已。重诲以斩延,乃请降敕处分,明宗不得已从之,由是御史、谏官无敢言者。
宰相任圜判三司,以其职事与重诲争,不能得,圜怒,辞疾,退居于磁州。朱守殷以汴州反,重诲遣人矫诏驰至其家,杀圜而后白,诬圜与守殷通谋,明宗皆不能诘也。而重诲恐天下议己,因取三司积欠二百馀万,请放之,冀以悦人而塞责,明宗不得已,为下诏蠲除之。其威福自出,多此类也。
是时,四方奏事,皆先白重诲然后闻。河南县献嘉禾,一茎五穗,重诲视之曰:“伪也。”笞其人而遣之,夏州李仁福进白鹰,重诲却之,明日,白曰:“陛下诏天下毋得献鹰鹞,而仁福违诏献鹰,臣已却之矣。”重诲出,明宗阴遣人取之以入。它日,按鹰于西郊,戒左右:“无使重诲知也!”宿州进白兔,重诲曰:“兔阴且狡,虽白何为?”遂却而不白。
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令方因得减死。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侯三至醴泉县,县素僻,无驿马,其令刘知章出猎,不时给马,侯三遽以闻。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其尽忠补益,亦此类也。
重诲既以天下为己任,遂欲内为社稷之计,而外制诸侯之强。然其轻信韩玫之谮,而绝钱缪之臣;徒陷彦温于死,而不能去潞王之患;李严一出而知祥贰,仁矩未至而董璋叛;四方骚动,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此所谓独见之虑,祸衅所生也。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为人明敏谨恪 恪:谨慎,恭敬
B.朱守殷以汴州反 以:在
C.因取三司积欠二百馀万,请放之 放:免除
D. 皆先白重诲然后闻 闻:听见
5. 以下分别直接表现安重诲“威福自出”和“尽忠补益”的一项是(3分)
A.所与谋议大计,皆重诲与霍彦威决之;田令方坐劾当死,重诲谏曰
B.重诲怒,即台门斩延而后奏;明宗遣回鹘侯三传至其国
C.重诲遣人矫诏驰至其家,杀圜而后白;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
D.重诲出,明宗阴遣人取之以入;遂欲内为社稷之计,而外制诸侯之强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重诲年轻时就做了中门使,参与谋划讨论大事,并与霍彦威决断。明宗即位后,安重诲更是受到重用;六年中,经过多次升迁为侍中,兼任中书令。
B.安重诲外出时,殿直马延不小心冲撞了他的前列仪仗,他就在御史台门前斩杀了马延,然后才上奏,而他的亲随安虔驰马冲撞了宰相的前列仪仗,只被判决杖刑。
C.安重诲权倾朝野。各地所奏的事情都要先禀告他然后才让明宗知道。夏州李仁福进献一只白鹰,安重诲直接就推辞掉了,第二天才把这件事禀告明宗。
D.安重诲也竭忠尽力做有益的事。马牧军使田令方因所养马瘦弱而且马死亡得多,被弹劾应当处死。安重诲劝谏明宗不能看重马而轻视人,田令方才得以免去死刑。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它日,按鹰于西郊,戒左右:“无使重诲知也!”(5分)
(2)重诲既以天下为己任,遂欲内为社稷之计,而外制诸侯之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8.请简述句中动词“归”或“绕”的好处。并描述本诗末两句所描写的景象。(5分)
9.该诗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处处弥漫着怨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述其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北风卷地白草折, ① 。 ②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凭谁问, ③ , ④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⑤ ; ⑥ ,则我与物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蓝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不姓蓝,他姓江,原名在棠,蓝眼是他的外号。天津人好起外号,一为好叫,二为好记。这蓝眼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关灯看画,也能看出真假;话虽有点玄,能耐不掺假。他这蓝眼看画时还真的大有神道--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图”。蓝眼看似没看,他知道这题签上无论写嘛,全不算数,真假还得看画。他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绝不多看一寸一分。蓝眼面对半
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都没听,又说一遍:
“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水墨浅绛,苍润之极,上边还有大段题跋,尤其难得。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来卖画的人不大在行,蓝眼却抓个正着。花钱不少,东西更好。这么精的大涤子,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世上的事,说足了这头,便开始说那头。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这话不是等于拿盆脏水往人家蓝眼的袍子上泼吗?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黄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我信您的眼力,可我架不住外头的闲话,扰得咱铺子整天乱哄哄的。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
蓝眼听出来老板没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明处赢。
佟老板找来尤小五。尤小五是天津卫的一只地老鼠,到处乱钻,嘛事都能叫他摸到。他们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和蓝眼都不知道这崔家是谁。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不能不去,待到了那家一看,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传了出去,那可毁了。看真假画这行,看对一辈子全是应该的,看错一幅就一跟头栽到底。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花大价钱也在所不惜。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黄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两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铺,佟老板舒口大气,虽然心疼钱,却保住了裕成公的牌子。他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光。人竟似根棍子一样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选自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对造假画和看假画的交代,特别是对“蓝眼”外号的介绍,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也为蓝眼和黄三爷的明争暗斗最终以黄三爷胜出埋下了伏笔。
B.念书打扮的卖画人卖画时先不急着要价,而是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然后才喊出要价这一叙述,是为了引出对造假画的黄三爷的描写。
C.佟老板找来的尤小五,是天津卫一只地老鼠,这是造假画的黄三爷为打败看假画的监眼而设的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D.文中叙述的“第一幅画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十八两便成交了”,是为了叙述第二幅画“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的情节作衬托,以突出蓝眼和裕成公败得惨。
E.“蓝眼”到崔家看画,判断这幅画是真画,主要原因是受到流言闲语的影响,人云亦云,无法再坚持自己的主见。
(2)第二幅画骗过了蓝眼,但最终是假的,小说的前面有哪些暗示?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蓝眼”有哪些特点?请简述。(6分)
(4)给小说设想一个结尾(10-15字),并根据原文情节的发展阐述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突破思维的创造
--记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专家林俊德
1963年5月,在北京通县一座马蹄形楼里,25岁的林俊德被任命为项目组长,承担起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器的研制任务。此时,他步入研究所还不足三年,谈不上丝毫经验,甚至连冲击波的样子也一无所知,项目组成员全是些初出茅庐的大中专生。
稍微有点儿阅历的人应该知道,5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极端落后、物质供应极度匮乏、意识形态严重禁锢的时期,年轻的林俊德能被委以如此重任,能被给予如此空间,能被提供如此支持,即便放在当今,似乎也是难以想象的。
已经无从考证其中的理由,据一些老战友回忆,似乎上级也并不寄希望能搞出成果来。当年,同时开展该项工作的还有好几家单位,包括工程兵三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林俊德率领的这群“娃娃兵”顶多算个候补。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领导们的目光显而易见是准确的,决定无疑也是英明的。
每天天不亮,囫囵吃点儿东西,林俊德便从通县出发,匆匆赶往中关村,一头扎进图书馆,依次拉开一排排书橱,挨个抽出一盒盒目录,在浩如烟海的卡片里做大海捞针,往往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片言只语,看上去像是标题新闻,总是大失所望。
无数次的无功而返,反而给林俊德提供了足够的自由空间与想象天地,激发了他离经叛道的秉赋与天马行空的个性。
公共汽车行驶在寂寥的长安街上,晨曦的一抹霞光染红了大街两旁的雄伟建筑,林俊德手扶把手,站在车厢中央,眼睛望着窗外的景物,心里却在苦苦思索着冲击波测量仪的设计方案。
忽然,“当”的一声响,把林俊德从冥思中惊醒,接着,又是“当--当--当-”数声,一遍遍刺激着他的神经。老林循声望去,在电报大楼的塔顶,一座圆形大钟正在准点报时。老林心念一动,脑子里‘噼里啪啦”响起一阵电闪雷鸣,犹如醍醐灌顶,霎时间,禁不住舞之蹈之哈哈大笑起来,令一车人侧目。
原来,正是那几声钟鸣,使他联想到指针后面的钟表机械,从中获得灵感,以钟表发条作动力,异想天开地创立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的设计方法,进而摈弃了经典繁杂的测量途径,绕过了精尖高难的电机工艺。
一返回宿舍,林俊德卷起铺盖卷,光着膀子,撅起屁股,趴在床板上开始搞设计,画草图……项目组借住在协作单位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屋子里,十几个人睡上下铺。正值盛夏,拥挤的宿舍里热如蒸笼,林俊德头顶一块湿毛巾,肩搭一块湿毛巾,汗水还是涔涔而下,不光腰带裤头透湿,连一张张的图纸也被洇得汗渍斑斑。
进入加工阶段,林俊德起早贪黑奔波于各个协作单位间,一道道走工序,同工人师傅们熬通宵,拿起锉刀、起子自己打磨齿轮装配零件。返回宿舍后,顾不得歇息,摊开一桌子闹钟、秒表和发条,戴上放大镜,在白炽灯下夜以继日地调校机械,那份兢兢业业活像一个一丝不苟的钟表匠。
仪器研制出来,需做环境试验和灵敏度标定,缺乏设备条件,林俊德更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气瓶和空压机,他钻入通县大街的铁匠铺里,自己动手焊贮气罐,用打气筒打气,做了个简易的空压机。做光电开关试验时,林俊德戴上宽沿草帽,背上万次闪光灯,在烈日炎炎的旷野里纵横往来,上窜下跳。
此时此刻,①身小体单、缄默内敛的林俊德,像是一位放浪形骸的行游诗人,确切地讲,更像那位创作《草叶集》的惠特曼,或许,还有几分写下《巴黎的忧郁>的波德莱尔的气质,尽管,他从来不看诗,从来不写诗,也许,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存在惠特曼,存在波德莱尔,但②他那桀骜沉郁的诗意已经融入到了那个土里土气的罐头盒里,渗进那些纹丝合缝的齿轮当中。
当年年底,林俊德带着他的罐头盒参加了北京官厅水库的系列化爆试验,不仅清晰地记录下冲击波压力波形,而且体积小、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各项指标远远超过了那些体形庞大、出身高贵的家伙,赢得方方面面认可,从而争取到参加首次核试验的‘嗵行证”,最终被正式列入核试验的重点项目。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俊德25岁就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器的研制项目组长,是因为5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物质匮乏,思想封闭,像他这样的年轻的人才确实难得。
B.林俊德从电报大楼的塔顶,一座圆形大钟正在准点报时中获得灵感,创立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的设计方法。
C.尽管林俊德生活的环境艰苦、简陋,从事的工作枯燥、劳累,但作者却想象他是位充满激情的诗人,他在那些简陋的实验中融入和渗透着桀骜沉郁的诗意。
D.林俊德率领的这群“顶多算个候补”的“娃娃兵”最终取得了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器的研制成功,说明了工程兵三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科研水平不高。
E.本文记述了林俊德在工作环境艰苦,实验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重大的试验课题的感人事迹,赞扬了他为科学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
(2)在科学研究上,林俊德的“离经叛道的秉赋与天马行空的个性”反映在哪些地方?请简述理由。(6分)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
(4)林俊德的成功给人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中内容作答并就某方面的启示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点击下载完整版试题及答案